嶺南文化如何在香港傳承?《再現嶺南》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香港是中西文化薈萃的城市,也有不少傳統民間習俗受到嶺南文化影響和融合。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羅樂然編寫的《再現嶺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講解了嶺南文化和風俗在古代形成的脈絡,再闡述香港如何傳承和表述嶺南習俗。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再現嶺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傳承與流行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馮傑、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古代以五嶺將南北分隔,五嶺指南嶺山脈,由東至西分別是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這些山脈以南的範圍,便是「嶺南」。據羅樂然分析,山嶺的地理限制將嶺南和中原分隔,但自唐代張九齡開闢梅嶺山道後,中原士族為了逃避各種衝突混亂而進入廣東,影響了嶺南風俗的形成,例如宋朝歷史變遷、北宋、蒙古期間的戰亂等。中原人士定居南方,自稱保存中原已消失的獨有文化,明清期間廣東一帶文人更認為自己的語言是保留了中古語音。南來文人一步一步把嶺南文化重新詮釋。羅樂然認為,嶺南並非一種單純地理位置概念,而是不斷轉化,按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和政治需要,注入新定義的地域文化意象。

中秋節大坑舞火龍,工作人員每隔一段時間,便要為火龍更換長壽香,令火龍更加活靈活現。(蘇煒然攝)

嶺南有不少習俗文化延伸至香港,中秋節大坑舞火龍、長州太平清醮、潮籍盂蘭勝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了嶺南原鄉民俗文化如何糅合在地元素,在香港把其文化傳承下去。舉例說,嶺南各地的客家區域、廣東南海以至安徽均有舞火龍的習俗,就連紮火龍的珍珠草大多由廣東惠州一帶取得。

大批善信到黃大仙祠祈福。(梁祖兒攝)

羅樂然更提及黃大仙在香港得以保存並發揚光大的歷史。據閻江《嶺南文史》考證浙江金華到嶺南現存的「黃大仙」文獻,現時香港人熟悉的黃大仙,主要融合浙江金華的赤松子黃初平升仙和嶺南羅浮山黃野人贈醫施藥的故事。1897年,賣藥商人稱得黃大仙指導,奉其為仙師,又在廣州芳村建第一座祠觀,後又得乩示南下香港發展,1921年得富商資助在竹園建黃大仙廟。1956年政府有意徵收黃大仙的土地,幸得東華三院總理黃允畋將黃大仙祠對外開放,又將入場費用於慈善教育工作,弘揚濟善精神,而得到政府認可。最終,香港保留了嶺南的黃大仙信仰,甚至金華發源地亦重新恢復興建黃大仙廟。

香港與不少嶺南文化一脈相連,就連嶺南音樂藝術,更逐漸融入香港流行曲之中。「南音」這種清末民初興起的傳統說唱音樂,在粵港澳三地盛行,當中又以地水南音最為人熟悉。南音演唱者多是失明藝人,一人自彈秦胡、椰胡等樂器,在茶樓、酒館甚至風月場所表演。隨著粵曲、流行曲逐漸流行,南音逐漸式微,不過近年保育傳統文化意識漸強,南音受到流行音樂人注視,例如2005年歌手方大同的作品《南音》,講述無錫音樂人阿炳這名失明道士落難到風月場所的故事。歌手張敬軒曾將地水南音一代宗師杜煥的作品《憶往》結合自己的歌曲《披星戴月》。而他在2021年推出的歌曲《魂遊記》,更是香港樂壇第一首直接將地方南音與流行曲跨界混合的作品。

嶺南文化一直在融合在地文化,隨時間的推移,發展出獨特的香港文化。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